一、强抓政策落地见效,创建责任落实到位
伊通镇党委把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列入会议议程,动态化,常态化管理,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各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并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全镇综合目标管理考评内容,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确保民族团结各项政策抓实、抓细,取得实效。
二、宣传教育引导,把民族团结植入人心
伊通镇党委、政府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创建示范区全过程,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以民族团结宣传月、民族传统节日等活动为载体,结合民族种类多、民族节日多的特点,引导和支持各民族组建民间文艺队、唱诗班,以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等方式,开展爱国主义和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重大节日期间,全镇各级干部深入村、社进行民族政策宣传,在各村文化活动广场制作宣传展板、悬挂横幅等,进行民族团结知识的普及及宣传,将“四个与共”“五个认同”观念深入人心,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三、夯实基础设施,为民族团结发展助力
伊通镇党委、政府坚持有效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提升等民生发展工程,提高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树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民族关系和谐”的新时代新农村良好形象,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力改善村屯环境。近年来,全镇新修水泥路50多公里,油漆路60公里。在辖区内道路两旁栽种花28万株,共计3万延长米,种草9100平方米。绿化道路16.64公里,补植39.58公里。完成绿化22个村93个屯,共栽植8万棵,面积200公顷。持续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示范活动,全县仅有的5户省级“洁美家庭”全部落户伊通镇建国村。
四、发展特色项目,用产业带动民族发展
伊通镇以民族团结为动力,立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开发力度,促进少数民族产业升级。镇东新村樱桃谷田园综合体项目以满族特色为主题规划建设了满族四合院别墅样板房,预计2022年投产。头道村高家屯满族特色度假村项目,投资2840万元,建成了特色民宿示范院落、康养漂浮中心等。镇特色稻米产业覆盖8个行政村,水田总面积达2000公顷;君子兰花卉合作社1个,花卉大棚78栋;前范村的伊通聚成现代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通过“蟹稻共养”的技术模式,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2020年度省级“一村品”示范村;镇二道村百合建设主体吉林省金利百合开发有限公司申办的“伊合缘”注册商标被评为四平知名商标,“依合”蔬菜类商标被认定为吉林省著名商标,被评为2019年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吉林省金利百合开发有限公司暨中草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投资1.995亿元,辐射大孤山、马鞍等7个乡镇。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了全镇6000余名少数民族的就业问题。
五、抓实惠民工程,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伊通镇统筹推进公益慈善、助残、救孤等各项事业发展。镇党委申请资金190.5万元提升改造村小学校基础设施,并在全镇各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开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依据脱贫方案精准施策,实现贫困户“脱真贫、真脱贫",2020年底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62户481人已全部脱贫。建国村妇联因关爱特殊关爱少数民族妇女和留守儿童,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在文化发展方面,全镇各村为农家书屋配备了满语、韩语等少数民族书籍,全镇培养特色秧歌队达到23个,其中少数民族秧歌队4个;镇党委、政府还把化解矛盾纠纷作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落实社会治理网格化,打防管控结合治安防控体系立体化,努力构建安定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目前,全镇各民族关系团结和睦,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稳定局面。
伊通镇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扎扎实实团结镇村干部干事创业,坚持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下一步,伊通镇将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统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重大战略部署和各项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共同进步,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发展。
四平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事务局)主办
吉ICP备11005874号-1 网站标识码 2203000043
地址: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市府路59号 站点地图
邮政编码:136000 电话:0434-3266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