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网   四平市人民政府网
信息报送    站群导航      登录        注册   
关闭

市直

区(县)

双辽市人民政府 梨树县人民政府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

首页>>四平民族

四平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事务局)   2018-10-08 14:46   来源:中国民族报,吉林省民委网站
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抓住关键和重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作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民族地区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纲举目张,深入推进。

  一、要抓住民族地区乡村党的建设这一关键,突出培养村党组织带头人这个重点,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发挥民族地区乡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问题导向、抓好责任落实、加大保障力度,全面提升民族地区乡村党建水平,为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高度重视民族地区乡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拓宽用人视野,把那些党性强、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人充实到民族地区乡村领导岗位上来:一是选优配强民族地区乡村党组织负责人,坚持按“跟党走、会致富、善带富”标准,选拔乡村党组织负责人,把好入口关,采取“两推一选”“双推直选”“公推直选”等方式,扩大民主选举范围,注重从致富能人、外出经商创业人员、复退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拓宽选拔渠道;二是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党组织负责人教育培训,特别要抓好乡村党组织带头人培训工作,把带头人教育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分层分级抓好落实,健全理论学习培训机制,采取到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接受党性教育、集中办班、短期轮训、外出考察等方式,大规模培训乡村党员干部,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三是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党组织负责人监督管理,健全乡村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责任制,明确村干部岗位职责,细化工作任务,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树优、奖惩、岗位调整、评定工作待遇的主要依据,严格落实廉洁自律规定,加大监督、问责力度,对那些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对于那些作风霸道、欺压群众、不作为、乱作为的党员干部及时查处曝光,促使乡村干部廉洁从政;四是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干部后备力量培养,把大学生村官作为改善村干部结构的突破口,将愿意扎根基层、勤奋工作、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村官及时纳入后备库,并采取“一对一传帮带”的方式,压担子、教方法,使其尽快成长。

  二、要抓住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这一关键,突出宣传教育引导这个重点,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的主力军队伍。

  尽管乡村振兴需要外部资金、技术和人力的进入,不能将乡村封闭起来,但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应避免简单地将农村变成企业家的投资场,避免企业家将农民的土地、山林和草场流转以后却将农民排除在外。只有农民参与主导的乡村振兴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离开了农民的参与,即使将乡村建设成花园,也不是乡村振兴,只是增加了一个旅游景点。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又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更是乡村振兴的管理者。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原动力”是让农民唱“主角”,遵循农民是主体的原则,掌握农民的意愿,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投入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还权于民、还利于民,依法保障村民在村务管理中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把农村的闲置资本变成生产要素,乡村振兴是农民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必须按照农民的意愿来振兴,依靠农民来振兴,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搞好培训、提高素质,农民素质高低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宣讲十九大精神,加大教育力度,多渠道多方式全方位提高农民素质,培植一批“创业型”农民,提升一批“技能型”农民,培育一批“素质型”农民,努力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三是创新制度、搭建平台,支部领导、群众主导,让“农民的家农民当,村里的事村民定”,引导农民当好乡村振兴的主角,变“要我振兴乡村”为“我要振兴乡村”。

  三、要抓住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兴旺这一关键,突出发展主导产业这个重点,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牛鼻子”,是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物质基础。没有产业支撑的乡村振兴是空洞的,是虚无飘渺的,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依托。没有产业带动,乡村难以彻底振兴,缺乏产业支撑,乡村难以持续振兴:一是培育发展民族地区主导产业,认真研究村情民情,因地制宜,放眼周边,找准主导产业,跟紧片区产业选择,发挥规模效益,增强主导产业抗风险能力,尽量选择高质、高产、高经济效益的主导产业产品,发展高产量、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三高农业”,大力提高农民收入增量,高度重视发展特色农业,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二是大力培育民族地区主导产业的市场主体,建立市场主体与农户紧密联系的“双赢”发展机制,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市场主体,大力延伸主导产业链,提高主导产业产品附加值;三是切实加大民族地区主导产业的投入力度,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产出就没有成效,要让财政专项投入、金融资本投入、社会资金投入、农民自身投入“四个轮子一起转”;四是努力激发民族地区农民的内生动力,引导农民积极发展产业,提高农民对主导产业的参与度,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对农民生活富裕的带动作用,同时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为农民生活富裕增添一道保障网。(作者:刘红)


[纠错]